省政府發布!《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》全文來了
2021-07-09 18:10:18 來源:福建日報·新福建客戶端第八章 共建同城共享、幸福健康的優質生活圈
第一節 深化人力資源和創新創業服務協作
實施都市圈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。主動對接都市圈建設人才需求,開拓就業崗位,引導高校畢業生到重點地區、重大工程、重大項目、重要領域就業。積極探索“人在福州,周邊就業”的工作模式。整合發布福建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,組織用人單位進高校開展專場招聘,聯合開展福建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洽談會,促進都市圈大學生就業。通過提供精準化服務,促進區域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持續保持高水平。
協同開展都市圈創新創業服務。加強高水平創新創業創造服務平臺建設,支持高校、科研院所、龍頭骨干企業獨立或合作建設眾創空間和孵化器。構建“眾創空間+孵化器+加速器”接力式的科技創業孵化鏈條。積極培育國家、省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、新型研發機構等高水平研究機構,打造匯聚高端創新人才、催生重大科技創新、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創新高地。成立都市圈公共創業服務聯盟,聯合開展都市圈創客節、創新創業大賽等創業服務活動,公開遴選創業新秀、創優項目,共同打造都市圈公共創業服務品牌。推動都市圈各個層面開展“雙結對”合作,共促創業型城區(城市)建設。
加強都市圈政府公職人員考錄合作和交流掛職。加強都市圈地區公務員考試錄用在安全保密、打擊作弊等考務方面的協作配合以及命題開發、考官培訓等方面的資源共享。探索建立公務員交流掛職常態化機制,互派公務員進行實踐鍛煉。
加大高端人才和山區創新人才的支持力度。實施“海納百川”高端人才集聚計劃,推進人才聯合培養和科技協同攻關,建立和完善境外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引進機制。推廣“企業家培養企業家”模式。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建設大學生創業創新實踐和孵化基地。建設和完善創業創新指導服務機構,強化培訓體系建設,壯大具有實際技術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。推進科研院所改革,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多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決策權。建立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,加快落實國有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辦企業政策,支持科研人員帶領團隊參與企業協同創新。加大山區創新人才支持力度,深入推進都市圈科技特派員制度,加強對科技特派員的扶持力度,堅持科技特派員制度與縣域科技創新、農業農村發展和精準扶貧相銜接。推動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山區轉移,鼓勵工程技術人才回鄉就業創業,為制造型企業解決工程技術難題。提高“草根”能人創新創業的政策扶持力度。
第二節 推動優質醫療、教育資源共建共享
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推進都市圈優質醫療資源共享。推進醫療合作機制建設,統籌醫療衛生資源,強化薄弱環節,加快推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福建醫院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,加快推進區域兒童醫學中心、區域腫瘤醫學中心建設,發揮高水平醫院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,建立一批臨床重點??迫?,提高區域學科均衡發展水平,帶動區域醫療服務發展水平整體提升。加快建立藥品出廠價格信息可追溯機制,全域推廣“兩票制”,鼓勵“一票制”。推進醫改綜合試點,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,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核心,完善服務網絡、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,推動優質資源下沉。加強區域醫療衛生人才聯合培養,鼓勵發展醫聯體或跨區辦醫,推進城市醫療集團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,加強醫防融合,統籌縣域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,增強服務可及性,著力構建城鄉一體、優質均衡、多元發展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。促進醫療衛生信息互聯互通,擴大遠程醫療合作平臺聯結服務的城市和醫療機構范圍。鼓勵都市圈內城市間開展多層次多模式合作辦學辦醫,支持通過集團化連鎖式辦醫、遠程醫療和醫護人員異地交流等方式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共享,堅持中西醫并重,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,發展??坡撁?。積極創建國家級緊急醫學海上救援基地,加快發展福州新區康復器具產業,爭取列入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第二批綜合創新試點,共同打造福州新區國際醫療綜合實驗區。持續擴大都市圈內醫保結算覆蓋范圍。
促進都市圈優質教育和文體資源共享。支持都市圈中心城市高校、有條件的中小學,通過合作辦學、集團化辦學、遠程教育、教師異地交流等方式進行交流合作。推動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,支持組建教育集團,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。深化區域產教融合,促進教育鏈、人才鏈與產業鏈、創新鏈有機銜接,協同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。加快規劃建設福州新區職教城,引進國內和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,吸引“雙一流”工科高校設立分支機構或研究生院,支持天津大學福州國際校區建設,著力將濱海新城打造成為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示范區。堅持校企合作、工學結合,增強服務產業轉型升級能力。支持組建“1+1+X”(1所本科高校、1所高職院校、若干所中職學校)辦學聯盟,搭建區域職業教育貫通招生、成果轉化共享平臺,帶動區域職業教育水平快速提升。允許外資設立非學制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。探索優質公共資源連鎖化供給,推動劇院、音樂廳、體育場館等文體設施共建共享,提升公共場館的開放使用效益。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,發展大眾體育、競技體育。建立都市圈體育產業聯盟,推動體育組織、賽事一體化發展,促進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。